找到相关内容215篇,用时14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我病久矣

    用工夫。修行不是下猛功或急功,也不能怠惰不用功,而要像老太婆绣花一样,细细的,密密的,面面俱到,一针一线的绣下去。要能周湿,要如细水长流。我很珍惜自己的每一个念头,很珍惜这次的禅七及每位同修具足的因缘。 ...

    陈俊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5968420.html
  • 略阐人生佛教的真义

     ,人人为我」的服务观念,联群美德,则一切事都可共同设  法来解决。所以人生佛教是破除自私的、怠惰的心理的,绝  不赞同隐逸啸傲,优游林泉的厌世观。佛教本来是把个人与  人类及人间联系在一起看的。懂得...

    勤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4970880.html
  • 法护经典中的“色”与“欲”(中)

    活命,故贪求懋着而无厌。(四)名欲,名即世间之声名。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,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。(五)睡眠欲,谓人不知时节,怠惰放纵,乐着睡眠而无厌。  习于五欲,然后舍家,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...

    竺家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271068.html
  • 彻悟大师生平与思想

    深感:吾人旷大劫来,久在轮回,岂永不发求出离之心,修向道之行耶?皆废于因循,败于怠惰,所以,常在生死,受大苦恼,今闻持名简要法门,若仍循故辙,安于覆败,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。大师以此反省策进自己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高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4284074181.html
  • 乱世莲花——慧远大师(六)

    生活上,慧远更是严谨的遵守着老师的教诲,一点也不敢松懈怠惰的精进修行着。在襄阳檀溪寺里,慧远度过了生命中一段平安祥和的日子。这一段难得的美好岁月,使慧远个人的修持和思想境界,都更上了一层楼。然而,生处...

    朱丹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2874327.html
  • 自私为一切罪恶的根源

    老人是智慧的宝典,小孩是快乐的泉源。 ◎家,永远是提供你最后安全靠泊的心灵港口,应珍惜它! ◎语言是心的镜子,不诚恳就不传神。 ◎怠惰是贫困的制造所。 ◎青菜豆腐营养好,大鱼大肉不宜多。 ◎懒惰是生命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874961.html
  • 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佛教戒律

      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佛教戒律  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,弟子们问他∶「佛入涅槃后,我们以谁为师?」佛陀答∶「以戒为师。」可见戒律的重要性。戒律像老师一样,能够指引学佛的人走入悟境。   佛在世时,有恶比丘六人,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,因此佛陀称他们为“六群比丘”。佛陀制定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。  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佛教没落的主要原因是出家人变得怠惰、腐败和忽略经典和戒律,结果造成在家人对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71678412.html
  • 佛法治病的真理---4

    忆念僧对治恐懼,精进对治怠惰。故此能使未生(Anuppanna)的善法令其生长,以及使已生(Up-panna)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。   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险,修行的人,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184628.html
  • 介绍两段欧洲人的佛教言论

    东方较为精神的及向内的,西方较为物质的及向外的,而佛的‘中道’在於他们的中间,他们都太过头了。东方偏於主观的怠惰,西方又偏於物质的客观,致丧失与‘真’的接触,吾人於每一平面上,皆殚精竭力於外表,吾人注重於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90487374.html
  • 举弊救偏(慧律法师)

    远涉深山,只需打开电视即可闻法受教,实不应以诸多讬词,自残慧命。又有初学者,以演讲内容深奥为由,怠惰拒闻,此种心态尤应调整。既已入门,自当登堂入室,一窥精要,何可徘徊庭外,无功可返?正以其难解,更应...是以无异于赌博。与其渴盼临终时,他人为我助念,何若于生前即了办往生大事? 又有学人虽深好佛理,然其用功与否,则视情绪起伏而摆荡。心情愉悦则精进无比,反之则放逸怠惰,无法平稳持续,犹如煮水,火力时断时续...

    慧律法师讲

    |解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0758115557.html